给跑道“消毒”缺的不是标准
今年6月,北京第二实验小学白云路分校多名学生出现流鼻血症状。6月17日,北京市西城区教委表示,经权威检测,操场样块检测合格,但因关系学生健康,决定对该校操场启动全场拆除。金 硕 摄
暑假原本是中小学校跑道施工的高峰期,但是今年在浙江省,大部分中小学的跑道工地都是静悄悄的。
原来,针对今年以来国内和浙江省内一些中小学田径场发生的“毒跑道”现象,浙江省教育主管部门紧急展开了专项督查,明确要求各地彻查跑道施工情况,在能保证能符合安全要求的情况下才能施工。严厉督查面前,很多实施工程单位失去了施工底气。
不过杭州顺帆体育发展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顺帆公司)有些与众不同,其承接的跑道项目施工依然热火朝天。在杭州市余杭区育才实验学校新校区运动场工地,记者看到顺帆公司实施工程人员正顶着烈日进行搅拌、喷铺作业。让记者颇感意外的是,尽管中午的地表温度如此之高,整个施工现场并没有闻到刺鼻的气味。工人们和记者说,尽管连日来温度超过37℃,为了赶在新学期开学前让跑道能够正常使用,他们一直在加班加点施工。
作为这个暑假浙江省为数不多的几个仍然在施工的学校跑道之一,育才实验小学的施工现场迎来了全省各地的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领导的实地考察,大家对工地情况都感到比较满意。
“没有啥特别的,我们从始至终以来都是这样施工的,所做的只是严格按照GB/T14833-2011《合成材料跑道面层》的规范要求来做。”顺帆公司负责人周金鹏和记者说。只要严格按照现有标准选用材料,落实施工工艺,就能生产出合格的跑道来。
问及为什么最近一段时间以来不断有中小学的“毒跑道”成为社会热点,周金鹏一脸苦笑和无奈,尽管最近几年中小学塑胶田径运动跑道市场呈现井喷式的发展,但无序的市场让顺帆公司只能望“市”兴叹。
顺帆公司有着20多年的塑胶田径运动跑道生产历史,是行业的有突出贡献的公司,早在2003年就年产值过亿元,十多年来,先后为北京奥运会建成了青海多巴国家高原训练基地塑胶田径运动跑道,为广州亚运会建设了世纪莲训练场跑道。在国外,建设了泰国国家体育场跑道。在浙江省内,建设了黄龙体育中心、浙江警察学院等运动场跑道,顺帆15年前为杭州高级中学建的塑胶田径运动跑道至今仍在正常使用。
照常理,这样的企业,在最近几年的中小学校跑道市场应该有大显身手的机会。事实恰恰相反,在学校塑胶田径运动跑道市场大扩张的时候,顺帆公司的业务却是一年不如一年,这两年都只有五六千万元的产值,远不及10年前。
“不是不想做,也不是做不了,而是不敢做啊!”周金鹏说,由于市场的恶性竞争,最近几年塑胶田径运动跑道价格一路走低,低到要么亏本、要么搞假冒伪劣。
据了解,在目前的市场情况下,一个符合国家标准规范要求的塑胶跑道,造价基本都在200元/平方米以上(因人员工资和运输距离,造价不一样的地区略有差异)。今年顺帆公司为浙江音乐学院等学校修建的跑道,价格就在每平方米200元以上。据了解,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期间,中国田径协会曾经做出一个决定,就是对造价在180元/平方米以下的跑道一律不予以验收。但是最近两年,国内塑胶田径运动跑道施工招标报价一路走低,每平方米报价从120元降到100元、再到80元、60元,甚至会出现了27元的极端低价,这样的价格,企业自然就只有偷工减料一条路了。
在材料上省钱,牺牲的就是质量和安全,符合标准要求的橡胶颗粒每吨成本在8000~10000元之间,“毒跑道”采用的劣质颗粒价格在2000元上下,大量掺入了废旧鞋底、电缆皮等废塑料,有些甚至掺进了碳酸钙和黄泥土。胶水是跑道另一个主要材料,符合环保要求的胶水每吨市场售价在22000元左右,“毒跑道”用的非环保胶水,每吨只需要7000元~8000元。同时在施工全套工艺流程中,流平性对现场搅拌工艺有严格要求,材料和技术不过关的实施工程单位经常要用甲苯稀释剂来方便施工,进一步增加了跑道的污染物质。
低质低价恶性竞争中,中小学校和专业公司都是受害者。那么偷工减料的情况为何会在这两年集中爆发呢?
业内人士和记者说,这主要与2014年底的一个改革有关,旧的管理规则废止后,新的机制没有建立起来,对塑胶田径运动跑道的质量管理监督进入了一个空档期。
原来,塑胶田径运动跑道的实施的资质管理,跑道企业要取得体育场地设施工程专业承包资质后才能参与工程投标,在2014年底的审批制度改革中,这个资质被取消,原来的跑道专业企业反而一下子失去了参与招标的资格,只能从建筑总承包方那里去分包跑道工程。由于跑道在整个学校建设工程中属于很小的一块业务,建筑商对塑胶田径运动跑道缺乏专业管理能力,在招标中一味依靠低价竞标,最后找不到专业厂家施工,只能分包给一些基本上没有专业能力的包工队,再加上跑道建造过程管理跟不上,质量安全问题自然就接踵而至了。
塑胶跑道是一个不大的产业,却是一个由多个部门交叉管理的复合型产品。跑道的基础层土建工程归属建筑部门管理,跑道的原料橡胶颗粒和胶水属于化工产品,专业跑道的物理性能检验归属于体育装备领域,学校跑道验收又归口在教育行政部门。
以前的资质管理中,尽管国家标准最简单,检验测试的项目也不多,但是“毒跑道”现象很少发生,靠的就是专业企业的自我把控能力。资质管理取消之后,跑道施工又缺少建筑方面的定额管理,无限制的价格战一下子就把整个市场推进恶性竞争的境地。
“劣币驱良币”,失范市场给专业企业造成的困局如此之大,以至于跑道企业不惜逆改革而动。在今年7月,全国一百多家专业跑道生产商住建部,要求对行业恢复资质管理,以刹住恶性竞争的态势。
“毒跑道”事件频繁发生之后,很多人一下子就把焦点放到了标准上,认为是标准落后导致了市场乱象。
针对有个别“毒跑道”在验收检验测试中合格的情况,有关有经验的人指出,这不是标准问题,而是检测的新方法出了问题,因为要准确判断跑道是不是满足国家标准,需要严格按照标准的全部要求、试验方法和检验规则进行实施工程、试验和检验。标准要求合成材料跑道面层要在满足全部的技术性能和耐久性能的基础上,同时满足有害于人体健康的物质限量的规定,而且标准中还特别规定了“合成材料用于跑道面层应避免和减少对环境和人体造成的危害”。因此仅仅检测有害于人体健康的物质限量而不考虑别的指标和要求得出的所谓合格的结论是片面的,不能认定为符合标准。
不落后。有经验的人指出,现有的标准是参照欧盟的有关标准在2011年修订的,添加了很多环境指标。要知道,美国的跑道标准中,只有物理性能指标,就没有化学性能检测项,只不过在美国的跑道工程管理惯例中,实施工程单位使用的原材料一定要符合统一的环保性能要求,并要向管理机构和业主报备。
专家和记者说,任何标准规范都不可能穷尽各种故意违法违规带来各种可能性,目前“毒跑道”的产生是因为承包商采购最便宜的不能用于跑道建设原材料,从而引进了不该使用的化学污染物,这些化学物质不在国标检验测试范围内,不能认为是标准落后。
当然关注标准实施过程中发生的很多问题,及时修正标准也是必要的,这一次人们看到,毒跑道事件发生后,国家和各地的标准化部门也立即积极行动起来,根据目前发生的问题有明确的目的性地启动了标准修订程序,上海等地还及时发布了相关的团体标准,针对市场失序引发的问题增加了有害于人体健康的物质检验测试的项目,供业主招标和验收使用。
在近日杭州一家研究所举行的塑胶田径运动跑道标准问题讨论会上,不少有经验的人指出,单纯的国家标准修订并不能解决“毒跑道”问题,重点是招投标规范和施工全套工艺流程的监督管理上。
“新标准提高了一些项目的限值要求,也增加了一些检验测试的项目,但是这些都是事后监督救济手段,关键的还是要放在源头管理上,确保材料环保、工艺环保,才能实现结果的自然环保。”
一位不愿署名的专家说:“每次只要有质量安全问题发生,就会看到有人在呼吁修改国标,但不解决招标和施工管理问题,即便有新的标准也毫无意义,因为任何标准只能列入主要的物质成分,在以次充好、滥用化学物质的跑道里,会有很多根本不应该使用的化学物质,不可能被一一检测出来。”
专家们认为,世界上有如此之多的化学物,不可能都放在一个标准之中。我国应该借鉴欧盟的监管思路,通过RoHS法令等法律去解决——立法限制常见的有健康危害的化学物质进入我们的日常生活。这样不管什么工程、产品,有毒化学物质只要有与普通人接触的可能,就都不允许。
今年7月初,为了给跑道“消毒”,浙江省发布了学校合成材料运动活动场地建设和使用的“新省标”。在国家现行7个指标基础上,新增总挥发性有机物释放率(TVOC)、甲醛释放率两个指标,并引入了“现场气味评价办法”,对运动活动场地的使用也提出了更为严格的管理要求。
让顺帆公司等专业跑道企业感到高兴的是,浙江省在发布新标准的同时,明白准确地提出要严格跑道招投标和施工全套工艺流程的规范管理。
浙江省规定,规范工程前期招标采购程序,业主单位要选择有生产、施工能力并有业绩的专业厂商,省内企业还应具有浙江省体育场地设施建设行业协会认定颁发的施工能力认定证书。同时要加强施工全套工艺流程监督,对工程所采用的材料、产品、工艺等进行严格择定。施工中使用的关键原材料,特别是使用的胶水、溶剂、催化剂及塑化剂等,一定要符合国家环保标准并持有合格证书。
浙江要求各地要委托有资质的权威检验测试部门对关键原材料的理、化和环保等指标进行随机抽检,抽检合格后才能投入施工。对于主要材料实行一次性入场,封闭管理,消除劣质材料混进工地的隐患。
严格的管理面前,全省大部分中小学跑道工地都停工了,顺帆公司这样的专业企业则终于又有了大显身手的机会。
顺帆公司CEO周金鹏上世纪80年代毕业于北京航空学院(现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前身),是塑胶田径运动跑道行业里为数不多的高学历的企业家,他始终认为,用来健身的跑道变成了伤人“有毒产品”,并不是因为缺标准,而是因为相关各方在利益面前缺失了责任心和良心,因为环保标准已经规定得很清楚,与人体接触的化工产品必须把毒害性降低到最低水平,力争无毒无害。《中国质量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