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汇聚”在这里汇聚力量
任何一届大型赛会开幕式的主火炬点燃,都是焦点中的焦点,当主火炬展现于众人面前时,当那一层神秘的面纱终于揭开时,我们会情不自禁地欢呼鼓掌。而有那么一群人,他们在圣火点燃的那一刻,喜极而泣,泪水诠释着他们获取胜利后的释放,握紧的双拳是在为自己祝贺,为团队感到荣耀。他们就是主火炬的设计者和制作者,这是一支临危受命、不辱使命的团队,这是一个极富战斗力的集体。
全运会开幕式,我们正真看到了主火炬升起点燃的精彩瞬间。但这支名叫“汇聚”的主火炬究竟是以怎样的力量汇聚而出的?50天的时间,上万零部件的组装,团队不分昼夜的设计、制造,这些都有什么幕后的故事呢?
今天,就让本报记者带您走近这支团队——沈阳北方交通重工集团,第十二届全运会开幕式主火炬就从这里诞生。在整个采访过程中,无论是集团董事长曲凯,还是团队中的骨干,在他们的讲述中,记者听到最多的是“汇聚”从无到有的制作的完整过程,他们任何一个人都将“汇聚”的每一步成长印刻脑海……。
直到全运会倒计时50天之前,这里的每一个人都没想到,全运会开幕式能不能成功将与他们息息相关!
“7月10日晚8点半,我们接到了上级部门的任务。当时领导问我,全运会开幕还有50天,主火炬的设计制造能否承担?”曲凯没有丝毫犹豫就说了两个字“可以!”
在距离开幕式仅50天的时候,组委会放弃了之前50多个设计的具体方案,当时的主火炬只是个“零”,“没有设计没有图纸,我们要从零做起!”,曲凯说,主火炬要达到的标准是:隐蔽,且要体现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工业和科技含量,火炬塔的起升和点火都要有新意,要有令人眼前一亮的视觉上的冲击力。“当晚,就调来了技术骨干,组成突击组,连夜翻查所有奥运会、亚运会和全运会的主火炬点燃录像,但却未曾发现白天点火,而且还涉及到升降的经验可以吸取。”
这并不只是一个50天的概念。“我们还需要拿出15天,做试验和彩排,还要为达到万无一失而准备补救措施。时间紧,任务艰巨啊!”第二天,曲凯就带着他的团队赶到奥体中心现场考察,将主火炬的位置设在主席台45度的跑道端点。
而隐蔽性和上升高度成为难题。首先是高度,12米成为一个极限,火焰高度还有4到5米,再高就极容易碰触到棚顶。再有就是隐蔽性,体育场内的地基条件受限,隐藏只能靠自己搭建地台。
经过几昼夜的不眠不休,7月14日,在鲁迅美术学院教师的配合之下,设计的具体方案出炉。全运会主火炬在创意和设计上具备了多处亮点:形似飞碟的火炬盆由齿轮组撑起,象征着东北重工业的振兴和科技的进步;塔体上部由56支不锈钢柱体装饰而成,寓意着全国56个民族拧成一股绳共同撑起火炬;塔体中部由38支不锈钢柱体装饰而成,代表38支参赛队伍;塔基装饰有发光的中国结,象征着中华民族的团结与奋进;主火炬高12米,代表第十二届全运会;多节伸缩结构的塔体寓意着中华民族节节高、步步升。
26天后,8月10日,也就是全运火炬传递起跑仪式在沈阳举行的那一天。名为“汇聚”的主火炬郑重进入奥体中心。“主火炬的主体外制造已完成,并在那一天,我们为相关领导进行了起升展示,并得到认可。”曲凯介绍说,之后,主火炬的精装修和舞台搭建开始了,50多名北方交通重工集团的骨干力量进驻奥体中心办公。
然而,为了开幕式前隐蔽、开幕式当天惊艳亮相,所有工作都只能在夜间进行。在这半个多月的夜间里,50多名工程人员先要适应夜间工作的“时差”,“每晚7点我们进入场地,直至第二天早7点离开,困,只能等到手中工作暂时结束,交接给下一个程序的同事之后,才能短暂的休息,我们每晚平均能休息两个小时”,杨滨和记者说,“奥体中心为我们准备了办公室临时休息,但为了节约往返的时间,而且有需要及时解决的问题时,还会被随时叫醒,我们基本就是在场内的塑胶田径运动跑道上铺上气垫眯一会儿。”
起重机研究所所长高云,还有刚刚结婚不久的所长助理丁帅说,即便是白天离开奥体中心,“我们也基本是回到公司核对细节。”
曲凯透露说,为保证万无一失,他们在巨大压力之下,做出了许多周密的预案。“比如,液压环节有4套备份,电控环节有3套备份,操作人员也有3备份。”另外,“汇聚”其实有三支。“第一支,咱们进行了破坏性试验,加出几倍压力进行起升,我们得到了一个最大承重力的参数。之后我们按照这一个参数,做出了多倍承重力的火炬塔,而就在现场‘汇聚’的100米处,还静静矗立着一支备用主火炬。”
之后,无论多少次的彩排,“汇聚”都没再次出现任何状况。杨滨说:“8月30日晚11点,我们全部撤离场地,那是我们回家睡觉最早的一次,我对大家说要养足精神,给全国人民好好表演一次!”
8月31日,第十二届全运会开幕式隆重举行。在距离主火炬点燃还有6分钟的时候,曲凯亲自发出命令揭开盖布,将火炬塔台露出,为全国人民传递出“我们的‘汇聚’在这里”的信息。待听到总导演的“起升准备”指令后,杨滨一声“起”,“汇聚”伴随着36秒的音乐最激昂部分缓缓而升,随后12名少年儿童点燃12个小火盆,12支火箭射向“汇聚”底部,最终在火盆熊熊燃烧。
此时,距离主火炬10米远的曲凯眼眶湿润,他激动地与现场17名员工紧紧相拥,“这是我们500多名员工共同实现的创举!待闭幕式后,我们会将主火炬搬回厂院里,再制作相应比例的主火炬放在工业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