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导航
就在家门口!杭州公布首批35个儿童友好公园
发表时间:2024-10-08 15:20:49 来源:米乐游戏下载
城市不是成年人独享的活动空间,也是广大儿童成长、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空间。
作为主要的游玩场所,承载着孩子们欢乐、成长的儿童友好乐园自然成为“儿童友好城市”的建设重点。2022年,杭州就曾印发《杭州市儿童友好城市建设工作实施方案》,“建立公园等重点领域儿童友好建设指引”是其中的重要任务之一。
而在六一前夕,杭州制定并发布了《2024年杭州儿童友好10条》,从儿童友好基本单元建设、婴幼儿养育照护、交通出行、产业集群、健康素养、家庭教育等十个方面,为儿童成长提供适宜的条件、环境和服务,全面助力杭州市儿童友好城市建设。
10条中提到,在2024年新(改)建的城市公园中因地制宜植入各类儿童友好设施,满足儿童休闲娱乐需求。
在5月30日,杭州公布《杭州市儿童友好公园名单(第一批)》,共有35个“家门口的公园”入选。
萧山区北塘河公园,从空中俯瞰,蓝色的橡胶地面仿佛是深蓝的天空,周围点缀着日月星辰;余杭区良渚门户公园,蓝色和红色相间的彩色塑胶田径运动跑道蜿蜒其中,串联起足球场、篮球场丰富的卡通图案,亮眼的多巴胺配色,都是吸引孩子们最有效的方法。
儿童友好公园在游玩设施设置上,沙坑、秋千、滑梯等无动力游玩设施成为标配,几乎在每个儿童友好公园中都能看到,其中滑梯和沙坑都位于公园的核心区域。
比如,在森与海之城儿童乐园建设有双层螺旋滑梯,以及超百平的沙坑和绿地,能够说是周边居民和孩子玩乐的绝佳场所;本次入选儿童友好公园名单的钱塘区金沙湖公园,面积约8000平方米的沙滩,赤脚踩在上面仿佛置身海边,家长们可带着孩子在沙滩上开展沙滩寻宝、沙滩运动等活动
临平区丰彩体育公园将地铁轨道纳入设计,形成了一把巨大的“七彩吉他”,大大小小十多种运动设施,更像是座有趣的彩色运动城堡,等待孩子们探索其中奥秘;西湖区三优公园,以蓝白为色调,五颜六色的琉璃顶、梦幻有趣的玩乐七彩构筑起一片“梦幻海洋”,翻翻乐、数字滚筒更是“寓教于乐”、趣味性十足。
不过,在走访中,也有家长觉得现在孩子的童玩空间相对不足,尤其是一些老旧小区,亟需更新或新建一批童玩设施。
“除了滑滑梯、沙坑之外,是不是能够增设一些亲子互动的设施。”对于童玩乐园的建设,住在滨江区的曹女士提出自己的意见,“现在基本都是孩子自己玩自己的,家长很难参与进去,如果能增加可以互动的亲子空间,也能让我们多陪陪孩子”。
“儿童友好设施的建设,应该最大限度地考虑孩子们的成长规律,并满足各个年龄段的运动需求。”浙大儿院儿童保健科副主任医师朱冰泉介绍,一般孩子在1岁左右会走路、1岁半会跑、2岁左右会跳,这期间就需要有充足的场地逐步锻炼他们跑、跳、攀爬等运动能力,“比如独木舟可以锻炼孩子的平衡能力,大型玩具可以锻炼他们攀爬的能力,网类的项目可以锻炼四肢的协调能力等等,充足、多样的运动,对于孩子的健康成长是有益的。”
朱冰泉提到,世界卫生组织建议5岁以下的儿童每天的户外活动应不少于两个小时,“儿童生长过程中,是需要大量的营养,如果运动不足、营养消耗不够,可能会影响孩子的食欲,进一步导致营养摄入不足。”此外,朱冰泉表示,儿童友好公园更是一个孩子们交流的载体,在户外,孩子自然而然地会和周围的其他孩子产生交流,“如果家周围有固定的环境,那么孩子会从小建立一个长久且良好的伙伴关系,有利于孩子社交能力的培养。”
“良好的儿童友好设施不但可以提升家庭的幸福感和生活品质,还能帮助家长更好地平衡工作和育儿需求,为他们减轻育儿压力。”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博导苗青表示,近年来杭州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和规划,如《2024年杭州儿童友好10条》,体现了政府在推动儿童友好城市建设方面的强大决心和支持力度,“当下,浙江省特别是杭州市,在儿童友好城市建设方面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不过苗青在自己的实际体验中发现,儿童友好公园建设仍存在标准化和规范化建设不足、维护和管理问题突出、社区居民(特别是儿童和家长)的参与度不够等问题,“总体上,杭州儿童友好城市的建设仍处于发展和完善阶段。”在实际走访中,记者也曾遇到过沙坑垃圾多、涂鸦墙粉笔用尽、附近厕所不开放等问题。
“建成后缺乏有效的维护和管理,导致设施迅速老化,甚至存在安全风险隐患,不仅影响了设施的常规使用的寿命,也降低了儿童和家长对设施的信任和使用意愿。”
对此,苗青建议,儿童友好设施的建设应从科学规划、需求导向、多功能设计、长期维护和社区参与等多个角度入手,“比如设计选址阶段就应进一步探索社区居民,特别是儿童和家长的实际的需求,满足更多使用者的需求、提升设施的使用率和满意度;设施设计上应具有多功能性,既能满足儿童的娱乐需求,又能兼顾教育和安全,提供一个综合性的活动空间等等。”
苗青希望,通过儿童友好城市的不断建设,形成更加完整和系统的儿童友好环境,全方面提升儿童的身心健康和家庭的幸福感,为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社会责任感的下一代。